新化縣委書記胡忠威(左一)走進育秧大棚查看秧苗長勢資料(資料圖片)
  紅網新化站1月9日訊(分站記者 周潔 通訊員 鄢金玉)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新化縣始終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動搖,狠抓糧食生產,加快產業推進,強化農業執法,助力科技興農,糧食生產和農業工作再創佳績,亮點紛呈,在繼續保持全國基層農技推廣示範縣的基礎上,2014年又相繼獲得全省、全市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範縣,水車鎮正龍村被評為全國最美休閑鄉村、紫鵲界舞草龍獲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推介活動優秀獎,在全省糧食生產和農業產業化工作中名列前茅、持續領跑。
  踐行群眾路線全力服務三農
  新化縣農業局以“建一流班子,帶一流隊伍,抓一流服務,創一流業績”為載體,以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突出問題為抓手,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五送五下鄉”主題實踐活動,堅持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把教育實踐活動與服務三農、緊扣農時結合起來,堅持進村入戶、調研走訪,堅持傾聽民聲、瞭解民意,堅持扶農幫困、解決問題,做到知農時、助農耕、解農憂、幫農困。通過送惠農政策下鄉,解讀和宣講中央一號文件,把黨的強農惠農政策貫徹到千家萬戶,將各級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到田間地頭,提振了發展糧食生產的信心,激活了農業創新創業的活力;通過送技術服務下鄉,進村入戶進行技術幫扶,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送放心農資下鄉,扎實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讓農民用上放心種、施用放心藥,確保不誤農時、不誤農事,切實保證了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通過送致富信息下鄉,積極為群眾提供致富信息與項目,搭建農產品購銷信息平臺,幫助和指導農民科學制定產業規劃,因地制宜發展生產;通過送陽光培訓下鄉,採取庭院學校、田間學校、專項技術培訓班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開展以種植技術、農產品加工、專業化防治等為主要內容的職業技術培訓,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五送五下鄉”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促進了黨員、幹部職工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工作作風和部門形象進一步轉變,黨群乾群關係進一步密切,為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建設農業強縣導了航、鼓了勁、助了力。
  
  新化縣委副書記、縣長鄧光呂(左二)與種糧大戶親切交談(資料圖片)
   抓實糧食生產築牢農業之基
  主糧面積穩中有升。中國人飯碗應主裝中國糧,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新化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關於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一系列精神,圍繞“穩面積、攻單產、優品質、提效益”的總體思路,始終把雙季稻、雜交中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面積落實,推進水稻“壓單擴雙”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任務來抓。採取政府引導、利益導向、經濟杠桿、土地流轉等方式,有效遏制耕地拋荒。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守住耕地紅線,全面推進中低產田土的改良改造,加大有機肥建設與培肥技術的推廣,改善地力,提高耕地質量。在去年持續低溫陰雨寡照天氣、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市場糧價持續低位徘徊、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的情況下,發揚蠻拚精神,迎難而上,務實創新,糧食生產仍然獲得全面豐收,糧食播種面積127.92萬畝,比上年增加3.21萬畝,糧食總產490251噸,比上年增加25591噸。
  行政推動強勁有力。新化縣每年的第一次縣委常委辦公會議就是研究糧食生產,把糧食生產作為“半年預否決”和全年“一票否決”工作,列入政府績效考核。縣委、政府主要領導親歷親為,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召開現場辦公會議,督查指導糧食生產,其他縣級領導和縣直單位都掛點幫扶雙季稻重點示範村,矢力同心支持糧食生產。
  規模經營特色鮮明。支持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化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發展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合作社、農民用水合作組織、防汛抗旱專業隊、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隊伍,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範引領作用。積極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和規範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流轉土地用於糧食生產,遏制非糧化、嚴禁非農化。2014年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857戶,比上年增加251戶,經營面積達到5.2萬畝,比上年增加2.1萬畝,占糧食播種面積的4.0%。
  財政投入機制創新。縣財政糧食生產專項發展資金增加到800萬元,調節、整合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的資金超過2960萬元。糧食生產專項發展資金主要支持擴雙增面配套工程、集中育秧、高產創建、統防統治、糧食生產獎勵等方面的工作,相關項目資金向雙季稻示範區傾斜。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整合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等相關項目資金,重點開展基礎設施、地力培育、機制創新和科技提升等建設。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農機購置補貼,以糧油生產機械裝備和設施農業設備為重點,足額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縣級配套的農機購置補貼。鼓勵糧食生產高產高效創新,積極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內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引進示範推廣應用。著力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保護農業生產、保障農民利益,提高農民抵禦自然風險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科技興農成效顯著。以實施全國農技推廣示範縣為契機,全面開展星級服務創建活動,推廣條件極大改善,隊伍素質極大提升,服務項目領域不斷拓展。大力開展水稻新品種試驗示範,把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作為提高農業效益、促進糧食穩產高產的重要工作來抓,加強對試驗示範品種的技術指導,組織專家、農戶現場觀摩,全過程、全方位展示新品種、新技術,增強試驗示範品種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開展看禾選種,助農增收活動,全年共試驗示範早稻新品種5個,中稻新品種18個,晚稻新品種27個,玉米新品種10個,油菜新品種7個,篩選出了一批適宜我縣推廣的優良品種。以高產創建為技術推廣平臺,承建了1個油菜、1個早稻、2個晚稻、2個玉米共6個國家萬畝高產創建示範片,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項目被評為全省先進示範基地。水稻重點推廣了“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齊穗”三項關鍵增產技術,新購置鋼架育秧大棚320個,新增專業化育秧組織23個,早稻集中育秧面積8.03萬畝。玉米等旱糧作物著力推廣“適時早播、一穴單株、寬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關鍵增產技術。此外,全縣進一步加大了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機械化生產技術推廣力度,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20.6萬畝,機耕面積62萬畝,機收面積45.2萬畝,機插面積18萬畝。加強“陽光培訓”,把先進農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先後舉辦大型涉糧培訓班31期次,培訓人員2800餘人,印發技術資料10餘萬份,製作技術標語1000多條,通過短信平臺發放農技信息30多期,免費發放放心農資近50噸,多形式、全方位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指導。
  石衝口鎮:早稻機械化插秧現場(資料圖片)
  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
  農業專家指出,目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超過進口價格,我國農業生產正遭遇生產成本上升、財政補貼壓力加大兩大“天花板”,以及環境資源雙重約束兩道“緊箍咒”,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農業已成“四化”建設短板。為有效破解“天花板”、“緊箍咒”,新化縣按照佈局合理、產業集聚、功能配套、特色突出、集約發展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把發展龍頭企業與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結合起來,主打茶葉、中藥材、有機蔬菜、觀光農業等特色品牌,推進農業生產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進程,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休閑一條龍服務,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轉到註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
  新化縣充分發揮茶業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的有利條件,把茶葉產業作為新化的特色名片加以打造,茶農企業層出不窮,茶葉產業快速發展,現已擁有優質茶園面積5萬畝,年產乾茶2000噸,茶葉綜合產值2億多元。渠江薄片茶業公司、奉佳農業科技分別晉身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其生產的“渠江薄片”、“奉家薄片”等茶葉飲品,品質優良,譽滿天下,多次斬獲國、內外大獎,“渠江薄片”還先後參加了“從北京到烏蘭巴托”中國茶文化藝術展 和“2014澳大利亞中華文化節”兩次大型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在異國他鄉演繹中國茶藝,展示新化風采。
  作為傳統的中藥材生產大縣,全縣有中藥材面積13.5萬畝,金銀花、玉竹、黃柏、厚樸、白術等藥材種植養成習慣,頗具規模。通過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加快技術創新,促進品質升級,效益明顯提高。同時,為了促進中藥材產業規模化、市場化,形成產業鏈群,產生聚集效應,擴大產能效益,新化縣加強外引內聯,積極招商引資,多次與一個大型國藥集團洽談合作事宜,可望簽約成功,落戶新化。
  新化縣明確“龍頭企業示範帶動、家庭農場催生活力、專業合作做強產業”的蔬菜發展思路,積極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促進蔬菜產業增速提質、擴容增效、全面發展,全縣蔬菜基地、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5個。位於圳上鎮的新農倉生態專業全作社,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用現代理念經營農業,致力綠色環保,打造高端品牌,已建成無公害蔬菜面積1000畝,現代化的蔬菜生產加工線2條,年產新鮮蔬菜4000噸,“新農倉蔬菜片”榮獲第九屆(國際)農博會金獎,新農倉蔬菜基地被評為“婁底市先進農村科普示範”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成為享譽全國的一張名牌,來新化休閑觀光、體驗農耕、訪古探秘、釋懷心情的游客紛至沓來、樂此不疲。新化縣應順人們對自然、原生態、農耕文明、田間體驗等農業生態游需求越來越旺的發展態勢,依托得天獨厚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特色和人文歷史,構建農旅結合、農旅共強、以農促旅、以旅帶農、農中有旅、旅中有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將農業的傳統與都市的時尚、農業技術與藝術、農業文化與創意、農業產業與平臺融會貫通,優化山、水、田、園、路、城鎮、村落、民居等農業資源配置,推動休閑農業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把傳統的農業發展成為農業大觀園、科技大講堂、生態會客廳、聚會大本營、美食嘉年華等新形態的休閑農業。開展以清潔生產、清潔生活、清潔庭院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清潔工程建設,積極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實施綠色植保工程,推動潮生產,打造綠生活。休閑農業作為振興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新化千帆競發,風生水起,2014年新創建省五星級休閑農莊4家、四星級10家、三星級1家,創建國家四星級休閑農莊2家,新增農家樂100餘家、增加床位1000餘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旅游綜合收入中所占權重越來越高,為全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68億元作出了重大貢獻。
  
  農業局現場答疑解惑 為市民送上“餐桌安全”知識(資料圖片)
  強化農業執法確保“舌尖”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廣大消費者及農業和食品行業最為關註的熱點問題。新化縣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按照“屬地管理、打防結合、標本兼治”原則,理順體制,完善機制,加大投入,強化問責,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列入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通報、約談、督辦、整改等工作制度,強化政府各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責任,生產經營者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鄉鎮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形成了“一把負總責、分管領導抓落實、職能部門齊參與”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
  創新管控手段,加快建立完善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制度,按照“預防為主,全面排查,強化監管,嚴格整改,標本兼治”的工作要求,加強源頭治理,推進監管前移,以產地環境保護、農業投入品整治、農產品基地監管為重點,抓住農藥、農產品上市高峰期,春節、國慶、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期間這些時間節點,切實加大執法查處力度,深入開展農資打假、打非治違等專項行動,重拳打擊違法犯罪,嚴厲查處違法經營農藥、非法添加違禁物質、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公開爆光典型案件,做到隱患排查一個不漏,問題整改一個不落,違法行為一個不放,責任追究一個不少。2014年,新化縣農業局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春夏季農資打假、省運會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行、辦理群眾舉報案件等專項行動12個,共出動監管、檢測、執法人員1080人次,抽檢農產品樣品3000多個,農產品農殘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辦理一般程序案件21件,沒收種子2914公斤,假劣農藥39件加12瓶,責令退回種子5000餘公斤、肥料上百噸,為農民輓回直接經濟損失上百萬元。通過一系列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行動的強力開展,連續10年沒有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禁用農藥在新化市場基本絕跡。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利用食品安全宣傳月、陽光培訓、送農技下鄉等有效載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培訓1500多人次,發放宣傳資料4000多份,全面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增強社會公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提高消費者自我防範、自我保護能力,努力營造安全生產、安全消費的良好社會氛圍。 建立標準化水稻生產基地30萬畝、金銀花生產基地2萬畝、茶葉生產基地2000畝、蔬菜生產基地5000畝,制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農業技術規程25個,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狀、承諾書450多份。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和誠信體系建設,推動農業標準進村、入戶、到田。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環保農業,培育壯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產品“三品一標”農產品,用標準化生產和品牌效應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建設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把產地環境無害化、生產過程規範化、質量控制制度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產品流通品牌化與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實現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構築農產品質量安全“防火牆”。  (原標題:新化縣糧食生產和農業工作亮點紛呈再創佳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76trhvq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